如果你不能看到此logo,有可能是你的浏览器不支持flash播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学科简介| |专家教授| |视听课件| |教学大纲| |学习参考| |配伍理论| |方剂论坛| |给我留言


 ※ 配伍类别 ※
 
 ※ 配伍列表 ※

  当前共有 首方剂

搜索每页显示数目 10  15 20   

 

方剂学教科书 方剂出处(原书封面)
方名: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源: 《伤寒论》 
药物组成: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升(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功用:
温运脾气,行气除满。 
主治:
脾寒气虚气滞证。腹胀满,饮食不振,四肢无力,或腹满,或腹满时减,复如故,舌淡苔白,脉弱。 
配伍特点:
厚朴与人参同用 
 
历代论述: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成无己:此汤和脾胃而降气。《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厚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姜之辛,以散滞气。 (《注解伤寒论?卷三》) 方有执:汗后腹胀满者,胃中干,阳虚气滞而伏饮停蓄也。人参、甘草之甘,益胃而滋干;生姜、半夏之辛,蠲饮而散满;然胀非苦不泄,所以厚朴者,君四物而主治也。(《伤寒论条辨?卷二》) 柯琴:此太阴调胃承气之方也。凡治病必分表里,而表里偏有互呈之证。如麻黄之喘,桂枝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小青龙之咳,皆病在表而夹里症也。用杏仁以治喘;芍药以止汗;石膏以烦躁;五味干姜以治咳,是于表剂中兼治里也。若下利腹胀者,大阴里症而兼身体疼痛之表症,又有先温其里,后解其表之法;若下利清谷,而兼脉浮表实者,又有只宜治里,不可攻表之禁,是知仲景重内轻外之中,更有浅深之别也。夫汗为阳气,而腰以上为阳,发汗只可散上焦营卫之寒,不能治下焦藏府之湿。若病在太阴,寒湿在肠胃而不在营卫,故阴不得有汗,妄发其汗,则胃脘之微阳随而达于表,肠胃之寒湿入经络,而留于腹中,下利或止,而清谷不消,所以汗出必腹满也。凡太阳汗后胀满,是阳实于里,将转属阳明,太阴汗后而腹满,是寒实于里,而阳虚于内也。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而除胀满,正气夺则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此亦理中之剂欤,若用之于太阳汗后,是抱薪救火,如此症而妄作太阳治之,如水益深矣。(《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尤在泾:发汁后,表邪虽解而腹胀满者,汗多伤阳,气窒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补,补之则气愈窒,亦不可以径攻,攻之则阳益伤。故以人参、甘草、生姜,助阳气;厚朴、半夏,行滞气,乃补泄兼行之法也。(《伤寒贯珠集?太阳上篇》) 王子接:太阴病,当腹满,是伤中也,与吐下后邪气入里腹胀治法不同。厚林宽胀下气;生姜散满升津;半夏利窍通阴阳,三者有升降调中之理。佐以甘草和阴,人参培阳。补之泄之,则阴结散,虚满消。 (《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卷上》) 缪遵义:发汗后之身疼痛,脉不见浮紧而沉迟,则邪不在太阳之表,而疼痛为津液之伤,故于和营方中加人参以辅正。发汗后之腹胀满,证不见头痛恶风,则邪已离太阳之界,而胀浦为脾胃之虚,故于通胃方中加人参以助脾。使通而不补,则胀满益甚,使补而不通,则胀满不消,通补并用,以运水谷之壅而不宣者,后来东垣老人治肠胃等法,皆从此脱胎。斯知仲圣制一方,得其意者,即以此名家。所以为医中之圣也。又曰:立方大意,泄胀满之心,偏多于辅正,方中叙药之次第,即可见焉。首用厚朴,苦温以泄中焦之胀满,阳微则饮聚,次用生姜、半夏,辛通开泄,浊阴自散,三味用至半斤,重其权也,继用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稍助其止气,是意不在补,不过为厚朴之佐使耳。(《伤寒方集注?一》)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本方可以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Copyright © 2008-2010 湖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湘ICP备2021020804 制作:鬼狐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邮编:410208) 联系电话:0731-5381156 845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