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看到此logo,有可能是你的浏览器不支持flash播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学科简介| |专家教授| |视听课件| |教学大纲| |学习参考| |配伍理论| |方剂论坛| |给我留言


 ※ 方剂类别 ※
 
 ※ 方剂列表 ※

  当前共有 首方剂

方剂搜索显示数目 10  15  20   

 

方剂学教科书 方剂出处(原书封面)
方剂类别:
补益剂补气
方剂名称: 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
用法:
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等。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冷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病症分析:
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
方解: 点此观看方解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Copyright © 2008-2010 湖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湘ICP备2021020804 制作:鬼狐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邮编:410208) 联系电话:0731-5381156 845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