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
□泻下剂□
□和解剂□
□清热剂□
□祛暑剂□
□温里剂□
□补益剂□
□固涩剂□
□安神剂□
□开窍剂□
□理气剂□
□理血剂□
□祛风剂□
□治燥剂□
□祛湿剂□
□化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
 
寒下
寒下
寒下
温下
温下
温下
润下
润下
润下
逐水
逐水
逐水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调和肠胃
调和肠胃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脏腑热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清虚热
清虚热
 
祛暑剂
祛暑剂
祛暑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
 
补气
补气
补气
补血
补血
补血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
补阴
补阴
补阴
补阳
补阳
补阳
阴阳双补
阴阳双补
阴阳双补
 
固表止汗
固表止汗
固表止汗
敛肺止咳
敛肺止咳
敛肺止咳
涩肠固脱
涩肠固脱
涩肠固脱
涩精止遗
涩精止遗
涩精止遗
固崩止带
固崩止带
固崩止带
 
重镇安神
重镇安神
重镇安神
滋养安神
滋养安神
滋养安神
 
凉开
凉开
凉开
温开
温开
温开
 
行气
行气
行气
降气
降气
降气
 
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
止血
止血
止血
 
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
平熄内风
平熄内风
平熄内风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
 
燥湿和胃
燥湿和胃
燥湿和胃
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
温化寒湿
温化寒湿
温化寒湿
祛风胜湿
祛风胜湿
祛风胜湿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润燥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
化痰熄风
化痰熄风
化痰熄风
 
消食化滞
消食化滞
消食化滞
健脾消食
健脾消食
健脾消食
 
驱虫剂
驱虫剂
驱虫剂
 

如果你不能看到此logo,有可能是你的浏览器不支持flash播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学科简介| |专家教授| |视听课件| |教学大纲| |学习参考| |配伍理论| |方剂论坛| |给我留言


 ※ 方剂类别 ※
 
 ※ 方剂列表 ※

  当前共有 (108) 首方剂

方剂搜索显示数目 10  15  20   

 

方剂学教科书 方剂出处(原书封面)
方剂类别:
化痰剂润燥化痰
方剂名称: 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病症分析:
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
方解: 暂无方解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芨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Copyright © 2008-2010 湖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湘ICP备2021020804 制作:鬼狐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邮编:410208) 联系电话:0731-5381156 8458206